11月以来,广州港一手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一抓生产组织协同管理,集装箱、矿石、粮食、商品汽车等货类生产情况良好。11月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15.3%,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7.3%,实现双增长。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广州港商品汽车到港量同比增长超25%,商品汽车作业总量、内贸及外贸作业量等三项指标同时刷新历史纪录。其中新沙汽车滚装码头创下开展滚装业务15年以来的单月装卸量历史新高;南沙汽车码头单月商品车装卸量同比增长31.17%,刷新建港以来单月装卸纪录。
“我们正积极为构建‘双循环’格局贡献港口力量,全力保障粤港澳大湾区物流链供应链稳定运行。”广州港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内外贸齐发力 推动箱量增长
“广州港集团领导带队与各货类客户进行交流,了解相关货类市场宏观环境、客户经营情况,加大业务合作力度。”广州港相关负责人介绍,紧抓集运市场量价两旺的机遇,他们鼓励船公司将广州港作为空箱调运中心,为腹地进出口企业打通海运物流链,推动外贸集装箱吞吐量稳步增长。此外,各内贸船公司继续在广州港增加航线和运力,11月南沙三期月度集装箱吞吐量及单日集装箱操作量双双刷新纪录。
11月5日,广州海关与广州港创新推出的“湾区一港通”项目正式启动,已在佛山南港码头、滘心码头、北滘码头、容奇码头、勒流码头、三榕码头等6个驳点码头推广实施,进出口货物只需在内河港口可一次性办理全部通关手续,实现经南沙港转运的进出口货物“7×24”小时快速通关。
1—11月,广州港14个市重点项目投资完成率105.1%,项目总体推进顺利。11月15日,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工程综合办公楼正式完成主体结构的封顶;11月19日,南沙国际冷链项目一期工程首批机房制冷设备开始进场安装,项目正式进入设备安装冲刺阶段;广州港南沙粮食通用码头扩建工程完成了80%的地基处理,提前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此外,11月30日,广州南沙保税港区启运港退税成功实现运作。10月26日,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三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在粤港澳大湾区实行有关增值税政策的通知》后,广州港主动对接广东省财政厅、省税务局,市财政局、市税务局,海关总署广东分署、广州海关及其管辖内各属地海关、各市启运港码头、出口企业等职能部门及相关企业,充分了解政策操作流程,企业需求等情况,并向海关、税务等相关职能部门申请备案了广州港船务有限公司及其运营的5艘“穿梭巴士”驳船,推动加快实现政策落地,进一步增强南沙港区与37个启运港之间凝聚力,充分引导珠三角9市出口货源向南沙港区集聚,促进南沙港国际中转业务有效增长,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新沙港商品车 装卸量创新高
11月份,新沙公司完成外贸商品车4.3万辆。11月中旬开始,新沙港滚装船密集靠港,新沙公司统筹兼顾船与船、船与堆场配置,科学安排现场生产,实施“内部挖潜、边卸边提”,在各环节紧密配合下,商品车流转效率得以明显提高,为月度装卸量创历史新高打下基础。
作为国内第二大整车进口港,新沙港坚持“稳进口,拓出口”营销策略,11月份单月进口车量创下了年内新高(3.8万辆)。出口方面,该港利用今年年初开通川崎汽船中东滚装班轮航线的优势,先后引进吉利、长安、小鹏等自主品牌到港,丰富货源结构,助力更多国产品牌走向世界,11月外贸单月出口近5000辆,同样刷新今年最高纪录。
在通关方面,得益于海关、海事、边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高效服务,新沙码头的汽车滚装船开展“24小时船到人到、即靠即查”的检疫模式,极大压缩了汽车进口前置检疫时长,提升了码头运转效率。
查验方面,检验单位将进口汽车纳入“两段准入”改革试点,通过“附条件提离”实现快速验放,压缩整体通关时长10小时以上。
海南航线 作业量增八成
今年以来,南沙汽车码头加强与海南自由贸易港合作,积极拓展海南航线商品车业务,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南自由贸易港贸易合作交流,积极应对船舶集中集港情况,科学部署生产作业计划,为海南航线班次增加提供了有利条件。11月海南航线班次环比增长50%,作业量环比增长80%,创造南沙汽车码头海南航线开通以来的新纪录。同时,该码头主动营销,成功引进了红旗、小鹏、比亚迪等品牌商品车业务。
南沙汽车码头持续优化汽车码头一体化整体运作水平,实现五个泊位同时靠泊作业,码头现场“人等船,人等货”的现象大大缩减,实现现场人员“不间断”流水作业。他们灵活规划堆场,优化卸船行驶路线,有效提高装卸船作业效率,缩短船舶在港时间。
南沙汽车码头始终致力于优化营商环境。该码头与海关互联共建,一同开展疫情联防联控、重点部位防火防灾工作,完善口岸基础设施,提升通关环境;加强信息化通关建设,码头电子闸口系统升级,加速拖车通关效率;实施无纸化单证管理,利用手机APP端进行数据传送,节约成本,提升效率。
随着进出口贸易回稳,宏观经济恢复,消费信心加强,且在年末旺销的驱动下,整体商品车市场预期11—12月市场零售将继续实现理想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