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贸易版图加速重构,一座港口的吞吐量曲线,往往暗藏着一座城市的产业密码。
南方+记者从广州市港务局获悉,今年一季度,广州港交出了一份“量质齐升”的成绩单:货物吞吐量1.6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652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3.2%和7.0%。
一系列的数据中,有两个节点值得关注:一是外贸集装箱量超越内贸,二是外贸船舶到港量(4582艘次)超过内贸(4445艘次,3000吨级以上),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前者这一数据的转变,是首次发生在这个连续16年霸榜中国内贸第一港的广州港身上。
外贸双超内贸,更暗含城市格局重构的深层逻辑。一季度,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2943.00亿元,同比增长17.3%。亮眼数据的背后,记者观察到,这座港口正在做两件重要的事:对外,用174条外贸航线编织全球供应链网络;对内,用35个内陆港改写“港口-腹地”逻辑关系。
三个维度看“开门红”
观察经济发展,需要分析数据背后的支撑。2025年一季度的广州港以“双超”数据强势开局,可以从三个维度观察。
一是外贸“双超”历史性跨越,南沙港区贡献了关键增量:外贸钢铁、大豆分别暴涨165%和776%,商品汽车出口增长24.9%,2024年,南沙港区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0万标箱,集装箱班轮16040艘次,同比增10.6%。今年一季度,南沙集装箱船舶到港4222艘次,同比增长16.5%。
二是新兴市场的支撑:全港集装箱航线达280条,174条外贸航线覆盖全球400多个港口,一季度广州港新增美东ZCP、美西TP6等战略航线。更值得注意的是,8000-14000TEU中型集装箱船占比达60%,反映广州港正成为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的核心节点。
三是超级工程托底未来:一季度投资达164.3亿元的南沙港五期工程获批深水岸线,将新增4个20万吨级泊位;国际通用码头启动水工主体建设,投产后可提升货物通过能力1550万吨,集装箱通过能力50万标箱。广州港20万吨级航道工程进入勘察设计阶段,建成后可满足20万吨级集装箱船(不满载)与15万吨级集装箱船(不满载)双向通航,进一步释放港口吞吐能力。这三大国家“十四五”工程,将为广州港锁定未来五年增长空间。
一季度数据背后,是广州市港务局“跳出交通看港航”,推动传统交通功能向全产业链服务枢纽转型,将港口从“运输节点”转变为“产业引擎”的生动写实,也是广州港从“物流通道”向“产业链枢纽”转型的关键一跃。当外贸集装箱量超越内贸,千年古港的产业底色是否发生改变?
全产业链的“港口表达”
外贸数据的狂飙,本质是产业链竞争力的外化。观察广州港的“开门红”,更要关注广州全产业链与临港经济的变化。
广交会+港口,能擦出怎样的火花?第137届广交会期间,广州市港务局充分发挥港口对广交会“买全球、卖全球”的核心物流支撑和对外开放作用,加大外贸航线和货源拓展,为全球客商提供高效便捷的港航支持。
广州港通过加密“三港一航”FAST航线(上海-广州段物流成本降65%)、开通“长江经济带-东南亚”海丝电商班列(湖南货物5天抵越南),实现“展品即运”。这种“展会经济+通道经济”的耦合,使南沙港区一季度海铁联运量增长22.99%,柳州内陆港揭牌后,“出海口”直抵西南制造业腹地。
通道更畅通,外贸结构更优化。根据广州市提供的第一季度经济数据,各种贸易方式中,一般贸易进出口稳中有升,增长19.5%,占进出口总值的比重为73.0%,比上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外贸新业态发展迅猛,保税物流进出口同比增长41.8%,占进出口总额比重为9.8%。
通道经济的背后,广州更期待临港产业能够产生集群裂变。
汽车生态闭环:通过“可折叠商品车框架”技术、联动广汽丰田基地,形成从零部件到智能驾驶的千亿级汽车产业集群;何小鹏亲驾X9上船,送自家汽车出海,首批300辆X9从南沙“出海” 发往泰国等东南亚市场,实现到港即交付,从2020年小鹏首批G3出海欧洲,到如今海量新能源车源源不断的发往海外30国,广州港用时间证明:港口不仅是车轮滚动的起点,更是产业磁场的核心。一季度数据显示,全市工业品出口保持稳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增长6.1%,重点出口商品中,汽车(含底盘)出口形势较好,增长34.9%;
能源安全屏障:17.5万方LNG船“成就轮”首靠、22艘次LNG船舶调度,支撑广州LNG应急调峰气源站运作,该项目是国家天然气保供“压舱石”,并将依托其打造超100亿元天然气产业链。
高端装备出口:亚洲最大圆筒型FPSO“海葵一号”、全球最大漂浮式风电平台“明阳天成号”等“大国重器”经广州港出海,凸显港口对高端制造业的承载能力。
湘粤非铁海联运班列实现“湖南-东南亚5天达”,带动一季度东南亚航线箱量增长38%。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广州港在泛珠三角设立的35个内陆港,正将RCEP关税优惠转化为“内陆工厂-国际港口”的直通优势。
产业链的韧性,既需要腹地经济的支撑,更依赖港口自身的“硬核保障”。当货物吞吐量突破1.62亿吨,广州港如何破解效率与安全的平衡难题?答案藏在调度革命与技术创新中——
传统港口的效率革命
吞吐量的增长,从来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在广州港一季度3.1%的货物吞吐量增幅背后,是一场静默的“效率革命”。
广州港通讯调度指挥中心以日均调度150艘次船舶的强度,实现三大突破:
管制大幅压减:广州港深水航道拓宽工程投入使用后,精准调度优化船型会遇规则,2024年日均管制次数较2019年最高峰下降55.5%;
高效调度:作为“一港跨五市”的调度中枢,完成“爱达地中海”邮轮52艘次调度(接送旅客超10万人次),最新的船舶在泊停时0.69天效率位居全球第一,展现了高效的调度统筹能力;
绿色转型:全球首艘电池混动双头船“先驱者”轮调度经验,为新能源船舶管理提供范本。
创新在港口并不陌生。广州市港务局以交通强国试点为牵引,积极探索港口领域变革,创新运营南沙港铁路货场,通过“内拖代替外拖”模式,推动海铁联运量增长25.84%。这种“港口运营铁路”的机制突破,使南沙港南站一季度处理8.91万TEU,成为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首批典型案例。南沙三期码头引入港口AI“小智”,基于大模型的故障处置响应进入“秒级时代”。聚焦粤港澳大湾区江海联运业务协同优化,“湾区一港通”云管控场景以沿海与沿江港口共享“大港”关区代码为核心技术路径。截至2025年3月,业务已覆盖珠三角8个城市,累计操作箱量达53万TEU。
效率革命的成果,为广州港赢得了当下的增长,但真正的战役在于未来——当临港经济与数智化浪潮叠加,这座枢纽港需要从“流量枢纽”上升为“规则创新者”。
跨境供应链中枢:南沙港区50%的外贸集装箱占比,叠加“纸浆+汽车框架”等创新模式,使其有望成为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等战略物资的全球分拨中心。
低空经济场景落地:珠江两岸飞行器起降平台建设,将催生“低空经济+烟花观演”等新业态,打开千亿级滨水消费市场,进一步优化珠江游“剧本”方案,以服务全运会为主要目标,加强珠江游制度保障,将“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融入,进一步推动珠江游品质提升,全力打造“世界级水岸观光旅游目的地”。
当南沙港五期工程机械轰鸣、珠江口低空飞行器划破天际,这座港口对外以开放编织全球供应链网络,对内以腹地拓展临港经济纵深,这两件事的本质是“双循环”的缩影,未来,从广州港输出的不仅是货物,更是产业链要素集成、重构的“中国方案”。
(转载自 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