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要闻动态

南沙开港20年│开放的港 千年的城 世界的湾

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时间:2024-10-16 18:38:35 浏览次数: -
【字体: 打印

1.png

  南沙港地处珠江口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

2.png

  南沙港区的绵延岸线。

  二十载长风破浪,千百年向洋而兴。

  珠江入海处,龙穴岛旁,舢舨洲灯塔矗立百年,见证海上丝绸之路的经久不衰。

  自秦汉起,往来的商船编织出中国与世界连接的纽带,也将广州塑造成一座耕海耘波的海洋城市。

  20年前的9月28日,广州港南沙一期从龙穴岛的滩涂中拔地而起。广州迎来真正意义上的深水海港,重新唤起经略海洋的雄心。

  如今,20年过去,南沙港区已开辟196条班轮航线,其中外贸航线超160条,去年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900万标准箱,成为华南重要的综合性枢纽港区。

  大港兴大城,借助南沙港,广州在过去的20年里不断强化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枢纽作用与在跨地区交流中的窗口作用,成为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节点,引领湾区、带动全省,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胸怀国之大者,做好大湾区“一点两地”大文章,随着新一轮建设广州国际航运枢纽三年行动计划印发,南沙港还将继续在增强航运枢纽能级、建设广州临港经济区、培育港航新质生产力等方面勇担重任,引领大湾区世界级航运枢纽建设,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开放的港、千年的城、世界的湾,三者命运还将继续交织,在往来的万吨巨轮间,续写下一段“海丝传奇”。

  1.南沙与南沙港

  南沙港的崛起,是一部广州“重回”海洋的发展录。

  “新南沙、新机遇、新海港。”时至今日,南沙港建港时的巨幅宣传标识,仍令不少老广州港人记忆犹新。

  南沙港的诞生,源于广州南拓发展的决心。

  2000年,广州发布《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提出了“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空间发展战略。

  广州南拓,一大原因是希望在最南端的南沙构建一座现代化、专业化的深水海港。

  彼时,国际远洋集装箱航运已发展到第六代,而广州不仅原有港口的装卸能力已不能满足现代航运的发展,原有的水道也已不能满足第六代远洋集装箱船的通航尺寸要求。

  时任广州市委书记林树森在其书中总结道:“对于广州而言,港就是市,市就是港,如果集装箱船进不来,就没有国际航线,成不了国际海港,最后的命运就只有萎缩。”

  通过对海鸥岛、南沙岛、龙穴岛及万顷沙四个港址的比选论证,最终南沙港选址港口岸线丰富、陆域开阔、水域含沙量低、靠近伶仃洋航道,且距国际主航道近、建设集疏运通道较好等优势集于一身的龙穴岛。

  2001年12月,广州港的拓荒者打破了龙穴岛的宁静,开始了艰辛的建港历程。

  从吹填至整个项目建成,只用了两年半时间,南沙港区一期4个深水泊位便建成投产,创造了“南沙建港速度”。

  港依城建,城随港兴。南沙港的建设,也促成南沙这座滨海新城的崛起。

  2005年,南沙行政区设立,围绕港口发展经济,明确了“港口战略+工业化+重型化”的发展方向,随后汽车、造船、石化、钢铁、重型装备制造业相继落户,使其成为珠三角重要的重工业基地。

  此后的二十年里,港与城互相成就——

  南沙港二期、三期、四期分别于2007年、2015年和2022年建成投用,实现集装箱码头连片发展。南沙汽车码头、小虎石化码头、南沙粮食通用码头等也相继建成,南沙港一跃成为综合性大港。

  目前,南沙港区集装箱年通过能力可超过2400万标准箱,位居全球单一港区前列,成为泛珠三角经济腹地全面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出海大通道。

  在南沙港的助推下,南沙定位由重工业基地逐渐向综合化发展,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地位不断跃升,集广东省唯一国家新区、广东自贸区最大片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等国家重大战略于一身。

  2022年,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提出将南沙打造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其中明确了进一步增强南沙国际航运物流枢纽功能。

  走向世界,是南沙和南沙港的起点,也将是未来一港一区的不变航向。

  2.“重回”海洋的支点

  向海图强,一直是广州繁荣兴盛的关键。

  据经济史权威安格斯·麦迪森估算,清朝时中国的GDP仍是世界第一,在1820年左右达到最高峰,占世界的33%。

  广州与广州港作为当时唯一没有关闭的通商口岸,功不可没。

  从1000多年前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到200多年前的“一口通商”下成为中国唯一的对外贸易通商港口,广州港起始于秦汉、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蓬勃于当代,是历史上唯一长盛不衰的世界大港。

  但当时间来到世纪之交时,由于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不断延展以及港口被城市包围,旧时广州港主力港——黄埔港逐渐变为内河港,不再适合远洋运输。“海洋基因”一度式微。

  在南沙港区建立之前,广州港集装箱运输中约一半集装箱需要通过驳船运往香港中转,仅1%的集装箱由近洋航线运往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及东南亚等地。作为“海丝起点”的广州似乎已辉煌不再。

  南沙港的建成,让广州重新向海图强的雄心有了战略支点。

  2005年,广州在《南沙地区发展规划》提出,在南沙“再造一个新广州”,使广州从河港变成一个滨海城市。

  此后,依托南沙港,广州加快建设国际航运枢纽,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强国等国家战略。

  提速东南亚,6月5日,随着“宏台”轮和“海丰平泽”轮陆续挂靠广州港南沙集装箱三期码头,南沙港区正式迎来两条全新航线——“RFM2航线”与“CVM2航线”。目前南沙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航线共有130余条。

  今年1—8月,南沙港外贸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均实现双位数百分比增长。

  站在广州港南沙港区,临岸远眺,运载汽车、家具、原木、纺织品等货物的万吨巨轮与蓝海交织相映,在烟波浩渺的伶仃洋上舟楫穿梭,“21世纪海上丝路”再次从广州通向世界。

  面向2049,广州提出打造开放之城的新目标——

  对外扇面,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城市;对内扇面,打通链接腹地的大通道,发挥国家中心城市辐射作用,在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做强支撑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的核心引擎。

  奔腾向海,随着外贸航线、集装箱吞吐量不断刷新,航线遍布亚洲,直通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在南沙港助推下,广州及大湾区加速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重现“万商云集“的昔日辉煌。

  3.跨越山海,牵手世界

  虽地处广州,但南沙港的战略意义并不局限于广州。

  从空中俯视,以南沙港为中心,画个30公里的圆,可以将广州、中山、佛山、珠海、江门、东莞包含在内。画个60公里的圆,香港、澳门可以涵盖。

  南沙港方圆100公里内,则聚集了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城市圈——粤港澳大湾区。目光再放远,还有广袤的泛珠三角区域。

  立足南沙港区,广州加快构建多方式、低成本、高效率的集疏运体系,以点带面、以面结网、连接成片,连接大湾区与中部、西南经济带,实现港航互促发展、物畅其流。

  在南沙港,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无缝衔接。

  2021年12月,随着南沙港铁路全面建成通车,南沙港区实现与全国铁路网相连,集港口、铁路、公路于一体的绿色高效多式联运网络发展成型。

  仲夏七月,广州港海铁联运以破冰之势,实现海铁联运量单月超5.3万标箱。目前海铁联运业务范围辐射全国10个省市、42个地级市,海铁联运完成量较2013年增长近16倍,越来越多的货物通过南沙港登上大船,前往广阔的国际市场。

  2006年,广州港“穿梭巴士”公共驳运平台应运而生,运输从小到大,2014年突破100万标箱,2023年达182万标箱,73条驳船支线覆盖黄埔、东莞、中山、珠海等地,并延伸至海南、北部湾等沿海地区。“穿梭巴士”的广泛覆盖,既连接地域、畅通货流,也实现了内河港与枢纽港的高效衔接,货物往来更加畅通。

  “广通天下”,满载着各类货物的火车与货轮正实现区域发展的共融与共振,将港口流量转化为发展增量。

  7月8日,伴随着汽笛声,搭载1237辆国产汽车的“布鲁克林”轮滚装船缓缓驶离南沙汽车码头,启航前往海外市场。今年上半年,广州南沙口岸出口汽车超16.3万辆,同比增长48.5%;

  8月6日,广州港穿梭巴士“利鑫8788”轮装载着高景太阳能的光伏板在花都港起航,经“花都-南沙”一港通快线运抵南沙衔接班轮大船出口巴西。随着直航航线的织密,南沙港腹地与南美地区的贸易往来正变得越来越密切。

  跨越山海,牵手世界。“湘粤非”“渝穗”“黔粤”等一条条海铁联运通道奔赴内陆,向内陆输送煤炭、矿石、粮食经济能源物资,内陆地区的汽配件、钢铁、化工品产业则借由南沙港这个最近出海口走向世界各地。

  日前印发的《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提出,进一步强化广州国际航空、航运、铁路枢纽功能,完善多向联通、多式联运的对外对内通道。

  一港贯全局,在往来于南沙港与世界各地的货物之间,广州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骨架网”将继续挺立。

  4.千年大港,何以领新

  一项数据,广州港在全球领跑——

  在2023年全球集装箱港口绩效排名中,广州港位居世界前列,在全国主要港口中排名第三,港口效率稳步提升。

  效率的背后,得益于新理念、新技术的运用。把握“数”和“碳”两大转型趋势,建成20年来,南沙港区不断焕发出新活力。

  龙穴岛上的一片“无人之境”,却见导引车搭载着集装箱行云流水般自由穿行,岸桥、轨道吊不停运转,重型货柜车川流不息……这是全球首个江海铁多式联运全自动化码头——南沙港四期全自动化码头。

  在隔壁南沙港三期,四座远控半自动化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在9月正式服役,搭载了3D立体船型扫描系统、自动防摇防扭系统、集卡引导系统、智能调度管理系统大车自动锚定功能等自动化先进技术,让操作更高效、安全。

  紧抓全球港口发展的新趋势,实现大港变强港的蝶变,以南沙港区为核心,广州港正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构建智慧港口大数据、大系统、大平台,推动综合性航运枢纽建设。

  智慧大港雏形已现,绿色大港冉冉升起。

  8月21日,广州南沙海港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7.3MW BIPV分布式光伏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正式投入运营。项目年均设计发电680万度,实现减碳4338吨,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单一码头分布式光伏项目。

  在南沙港三期,往来的牵引车也是“减碳能手”,82台纯电动牵引车每年可减少油耗约270万升,减少碳排放约426吨,从源头上实现节能减碳。

  大港领新,另一重体现在于制度的创新。

  以南沙港区为枢纽港,珠江内河港口作为支线港,“湾区一港通”通关模式在南沙港区广泛铺开,广州港通过关区货物数据共享,形成“两港如一港”的作业模式,实现货物通关本地化,进出口货物全程“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经南沙港区转运“7×24”小时流转不停歇,实现快速通关。

  此外,南沙港区目前已实现100%出口无纸化,同时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了进口无纸化放货。广州港数据科技公司总经理庞红云表示,通过线上一键申报的形式,以往需要2小时现场办理的业务如今被压缩到了几分钟,高效保障了跨境电商等进口货物在港操作顺畅。

  从码头设备、基础设施,到港口业务、产业协同,南沙港正逐渐向“创新的港”蝶变。

  5.大港身后的“新想象”

  大港带来的,向来不止枢纽和通道。

  回看世界港口史,港口的建设往往伴随着临港经济的蓬勃发展,最终实现港、产、城三者的深度融合。

  地处国际洲际航线战略通道的新加坡,在本岛南部7个小群岛上,用人工填海的方式连接成人工岛屿裕廊岛,建成世界著名的石油化工专业区;

  著名港口城市荷兰鹿特丹已进入后港口经济时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信息等第三产业逐步赶上第二产业,成为其临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沙港与南沙也走在同样的路上。

  2004年南沙港区投产后,围绕南沙港区的物流业、汽车产业、机械装备工业、船舶制造业、钢铁工业、石化工业、粮食物流加工业和电子信息八大龙头产业迅速勃兴。

  依托南沙港区建立起来的临港工业基地对广州承接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推动广州乃至珠三角工业发展与产业升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也为广州打造国际商贸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奠定了基础。

  如今,广州融湾向海,加快建设中心型世界城市、彰显海洋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推动临港经济不断转型升级。

  日前印发的《建设广州国际航运枢纽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加快构建现代临港产业体系,发挥南沙区和黄埔区临港经济区建设主体作用,吸引国内外资本、人才、商品、技术、数据等资源和要素落户。

  加快培育临港产业,大港身后,正打开新的想象空间。

  在南沙集装箱码头后方,23万吨冷链分拨中心、32万平方米集拼中心发展初见雏形,中转集拼、汽车装箱、保税仓储、进口冷链等业务形态充满活力。

  同时,南沙港也在带动广州汽车、粮食、船舶制造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广汽、华为、美的等龙头企业制造业当家,吸引了中远海运、马士基等多家大型航运企业区域总部和专业化船队落户。

  除了传统港口物流及临港工业,一些新兴临港业态也在南沙蓬勃生长。

  暌违四年,广州南沙国际邮轮母港迎来开港开航。以广州为母港,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也将于2027年启航。从南沙港三期临时母港起步,南沙邮轮产业加快为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提供重要支撑,助力广州打造世界级消费旅游目的地。

  对标世界一流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南沙正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航运联合交易中心建设,大力发展航运金融、海事保险、船舶租赁等现代航运服务业,构建现代航运和海洋服务中心。

  作为广州的“未来发展核”,南沙将继续在广州依港促产、由产兴城中肩负重任。

  面向2049,广州提出创建“海上南沙新区”,构建功能联动的“前港、中区、后城”的空间格局——

  在南沙中心城区集聚高端海洋服务,汇聚高端海洋科研机构、企业总部和人才。积极推进南沙港区新一代港口建设,完善港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加强建设南沙港区与大湾区乃至全球城市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打造港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

  以南沙港为基础,南沙正全力推动海港、空港、信息港、金融港、人才港“五港联动”发展格局,加快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

  白驹过隙二十载春秋,回头望,开放的港重塑千年的城,向前看,向洋而兴的新征程就在脚下。走向蔚蓝大海,南沙港还将继续书写下一段传奇。


  来源:南方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