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面对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广州港航业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围绕广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着力优结构、稳增长,港航规划与战略研究不断深化,港航生产经营稳步发展,港航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港航市场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国际交流合作呈现新气象,广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起步良好。
(一) 立足新常态,港航规划与战略研究不断深化
立足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实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和建设广东自贸区南沙片区为契机,深入开展建设广州国际航运中心研究,推进编制《建设广州国际航运中心2015—2017年行动计划》。加快谋划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形成《新型城镇化建设下广州港航发展模式探讨》、《在南沙建立以港口、航运为依托的现代物流业的前期研究》、《以广州航运交易中心建设为基点的航运服务集聚区建设政策与规划研究》、《广州港老港区转型升级规划研究》等研究成果。加强港口规划与南沙新区规划、南沙疏港铁路及一批跨江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工作。继续编制《广州内河港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广州内河港总体规划》、《广州港邮轮码头规划》、《广州港游艇码头规划》及《南沙作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启动《广州港口与航运“十三五”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
(二)全力调结构,港口生产经营稳中有升
1、港口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广州港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5.01亿吨,比上年增长6.0%,首次跨越5亿吨大关,全球排名第五。其中,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662.62万TEU,比上年增长7.2%,全球排名第八;南沙港区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108万TEU,保持世界单一港区集装箱吞吐量前列。
2、水路运输保持增长。广州地区水路运输生产增速与上年相比有所回落,全年完成货运量2.42亿吨,比上年增长5.5%;完成货运周转量7616.22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9.8%。
3、班轮航线稳步拓展。至2014年底,全港开通集装箱班轮航线123条,含外贸52条,内贸71条。其中,南沙港区新开通15条班轮航线,合计72条航线,含外贸48条,内贸24条;开通“穿梭巴士”航线46条。
4、集装箱运输保持主力地位。全年集装箱运输生产保持良好增势,集装箱吞吐量占全港吞吐量的比重达50%。年底南沙三期两个深水泊位的投产,进一步增强广州港集装箱通过能力。
5、大宗货类增速回升。铁矿石、滚装商品汽车增长较快,分别比上年增长12.0%和19.1%;煤炭稳中有升,增幅7.2%,一改前两年负增长局面;油品、钢材和粮食货类分别比上年增长7.9%、5.9%和5.4%。
(三) 重点抓扩能,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
2014年广州港加快调整港口结构,以新建扩能为主、改造调整为辅,重点加强广州港出海航道和专业化深水码头建设。顺利完成广州出海航道三期工程的竣工验收,重点推进广州港深水航道拓宽工程、内河白坭水道航道整治工程等航道工程项目建设;新建投产12个生产性码头泊位,3个水上巴士码头泊位(客运),2个舾装码头泊位和4个工作船泊位,完成2个沿海码头结构加固改造项目,新增年通过能力2700万吨和120万TEU。至2014年底,广州港拥有各类码头泊位863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71个)。
(四) 集聚促发展,港航市场服务功能持续增强
1、航运服务要素加速集聚。至2014年底,广州地区在册水路运输及服务、辅助企业达到745家,比去年增加78家。国内外大型航运、物流企业在广州港陆续设立区域总部,世界前二十位集装箱班轮公司均在南沙港区开展业务,其中马士基、中远、中海等企业直接投资参与港口建设经营。广东首家船舶金融租赁公司--广州农商银行珠江金融租赁公司挂牌成立,面向全国开展业务。加快建设南沙现代航运服务聚集区,以广州航运交易所为抓手,形成以广州为中心,覆盖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航运交易战略布局;积极拓展船舶交易上下游业务链,全年交易船舶428艘,金额15.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0.3%和52.7%;加快提升航运市场信息收集和数据处理能力,着力建设广东航运交易信息服务平台和广东航运大数据中心,航交所的航运综合服务功能和集聚辐射效应显著增强进一步增强。
2、港航市场环境持续改善。开展以“九打九治”为主要内容的打非治违活动,净化港航经营环境。完成《广州市珠江游经营管理办法》立法工作,保障和推动了珠江游的健康发展和品牌建设。从小额水运工程交易、废弃物水路运输和装卸点管理、国际船舶供应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强化行业指导与监管,市场经营秩序进一步规范。积极推进行业安全标准化评价工作,确定3家水路运输行业诚信评价机构并开展企业诚信试评价,进一步推进港航业监管的法制化和标准化。
3、船舶运力结构逐步优化。至2014年底,广州地区注册营运船舶达1352艘,其中客运船舶86艘21853客位,港澳航线船舶551艘。7家船厂通过省厅评估,被认定为实施船型标准化拆解改造船舶的定点船厂,船舶标准化工作有序推进。
4、港口集疏运体系进一步完善。着力发挥江海联运优势,积极拓展支线运输,开通集装箱“穿梭巴士”航线46条。拓展铁水联运,推进南沙疏港铁路项目,已开设昆明、衡阳、郴州3个内陆无水港,在长沙、贵阳设立办事处,优化昆明-贵港-南沙海铁联运物流路径,全年铁水联运比上年增长33%。
(五) 依法严监管,公共服务保障功能进一步完善
1、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注重事前审批向事后监管转变,从管理企业经营行为向规划行业长远发展转变,落实简政放权,推行同城通办,行政审批事项全程网办;加大政务公开力度,拓宽政务公开渠道,丰富政务公开内容。审批业务按时办结率100%,公众满意率100%。每天定时在广州航交所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审批事项进程情况,增加行政审批透明度。
2、安全监管持续强化。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港区油品码头管线及设施设备安全大检查、“打非治违”等专项行动,强化安全监管。注重港口建设工程与航道疏浚工程的质量与施工安全,抓好港航运输重点时段、重点区域的安全监管工作。落实一岗双责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格资质管理,强化安全设施设计审查和安全评价,港航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3、应急机制不断完善。修订《广州港口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写《广州港口客运码头滞留旅客疏散专项预案》、《广州港口危险货物事故专项预案》和《广州港口保安事件专项预案》等。完成《广州港口安全生产事故应急体系建设方案》研究,不断完善港口应急体系建设,增强预案操作性。
4、引航、调度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积极开展“阳光调度、引航”,船舶调度、引航工作有序开展,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全年共调度经广州港出海航道的3000吨级及以上船舶40998艘次,共引领中外进出港船舶13715艘次。
(六)理念新引领,智慧港口生态港口建设深入推进
1、智慧港口建设全面展开。落实《广州港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继续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系统建设,进一步提升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功能,统筹推进港航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构建航运交易服务平台。推动网上办事大厅系统升级,初步验收危险货物安全监管系统三期项目,推广广州智慧港系统一期无线港区示范区子项目,继续完善港区及锚地重点区域视频监控系统应用,推进广州港智能船舶动态监控系统建设。
2、生态港口建设扎实推进。制定并印发《广州港务局绿色港口行动实施方案(2014-2020年)》、《广州港绿色港口建设指导意见(2014-2020年)》。首次下达“2014年广州港环境保护目标任务书”,分类开展目标考核。编写《广州港口扬尘污染防治执法工作自查报告》,建立干散货码头环保工作管理台帐。加强对集装箱企业“油改电”技术改造项目、水上执法船的行政部门执法船舶使用岸电、中小干散货码头落实扬尘控制措施等的督查落实。
(七)平台新拓展,海上丝绸之路交流合作蓬勃兴起
紧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契机,以“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2014•广州论坛”、第三届南沙湾国际游艇博览会、第二届中国游艇文化论坛、第六届中国广州国际海事贸易展览会、中国船舶租赁大会暨展览会、第二届国际航运服务展览会、第二届国际航运广州论坛、第二届中国绿色船舶技术高峰论坛等多种平台,积极开拓国际交流合作新局面。2014年与西班牙塔拉戈纳港签署了友好港协议,目前广州港已与国际22个港口缔结为友好港或签署友好港合作意向。
(八) 机制新突破,口岸通关效率显著提升
深化口岸通关模式改革,加快推行无纸化通关、分类监管、跨境电子商务网络监管等创新措施,实施24小时预约通关、“5+2”工作制度、“全关通”、“多点报关、口岸验放”等改革措施。开展海关、检疫部门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三个一”通关模式在全市所有口岸推广应用。广州电子口岸建设进一步推进,新研发的南沙保税港区、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信息系统全面覆盖广州地区及周边地市注册企业用户,日均处理各类物流、通关单证达40万多份。广州口岸通关申报项目和时间均减少约30%,查验时间及费用均节省约50%。
南沙保税港区进一步创新完善口岸管理体系,推进实施海关特殊监管先行先试的10条措施,落实国家质检总局支持南沙保税港区开发建设的21条措施;探索跨境电子商务B2B出口业务模式,成功实现了跨境电商B2B2C保税进口业务在南沙全流程贯通;打通香港机场至南沙港区的多式联运物流通道,实现机场与港口全程无缝链接。2014年,保税港区实现进出区货值55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区内企业进出口66.92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1.47倍。